导读 给钱就可随意下载!智联招聘、猎聘等平台简历大量流向黑市;多家知名商店被曝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却没有一个商家明确告知。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向“信息安全”重拳出击,视频监控、网络简历、智能手机信息等数据盗用滥用事件接连被曝光。

不知不觉中“脸就被偷了”,一不小心简历就被盗了,表面上为你的手机“清垃圾”,实际上在暗搓搓“盗信息”,典型案例的集中曝光,让人触目惊心。但即便不是3.15,不这么集中披露,日常稍微注意些新闻,也能发现,肆意盗取和滥用个人信息的黑手,已经沿着看不见的网络信号,深深地潜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扫码点餐就要被强制授权收集个人信息;进个小区或许都需要刷脸识别;找工作发简历被上网有风险;自己朋友圈发张照片可能会被用来造谣;买房要被摄像头“抓脸”,连买卫浴产品都可能被人“抓脸”;点个外卖、买个机票,可能会被大数据杀熟……说好的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样时时刻刻被觊觎、被算计、被挖坑的感觉,谈何美好?

以上每一个案例,都曾经有媒体曝光,也都曾经引发过热烈地讨论。大家无非就是很关心,到底怎样才能妥善地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被“黑科技”玩弄于股掌之间。当然,小心驶得万年船,但当日常生活中的些许便利、甚至连无可回避的刚需,都不得不用个人信息去换取,当众多窃取行为披着个性服务的伪装一拥而上,单凭个人谨慎小心,能有多大的作用?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并不是没有法律约束的。相反,因为这一领域的侵害行为愈演愈烈,近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数据收集、使用问题进行规范。但是,违法行为依然如此普遍,如此猖狂,为什么?终究还是法律的威力不够,追究的力度不足,违法的成本太低。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19年3月,一家号称拥有全国最大简历库的招聘类数据公司巧达科技,因为贩卖8亿份个人简历,所有员工被警方带走;2019年7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智联招聘”员工参与倒卖个人信息案,涉案公民个人信息达16万余份,这两起案件被披露时,都曾引发强烈反响。然而一直到今年3.15,招聘平台简历大量流向黑市的状况,却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观。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盗取和滥用个人信息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或是缺乏针对性导致知晓率不高,或是查处不到位导致法条不落地,或是处罚太轻微与获利相比不值一提。总而言之,法律不给力,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即便央视点名了,个别企业排队出来道歉,滥用数据的侵权行为也不会停止。

当下,大家都期待着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业界都认为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将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公民安全,只争朝夕。

在期待法律完善的同时,当下就应从每一个个案入手,严厉打击,让已有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作用,也能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打好基础,切实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网。

原文来自:

本文地址://q13zd.cn/data-and-analysis-technology-trends.html编辑:王华超,审核员:清蒸github

Linux大全:

Linux系统大全:

红帽认证RHCE考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