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Redpanda完全兼容KafkaAPI,也就是说,开发项目中不需要修改kafka客户端相关的代码,可以直接替换掉kafka。 |
Redpanda 使用C++编写,是一个与 Kafka兼容的流数据平台,事实证明它的速度提高了10 倍。它还不含 JVM、不含 ZooKeeper、经过 Jepsen 测试且源代码可用。
Redpanda完全兼容KafkaAPI,也就是说,开发项目中不需要修改kafka客户端相关的代码,可以直接替换掉kafka。
因为是C++编写,所以无需使用JVM,分布式协调使用raft协议,所以也无需使用zookeeper。只有一个可执行二进制文件,部署非常方便。
最近十年计算机硬件发生了不少变化:
硬盘由于NVMe协议的SSD,快了1000倍;网络快了100倍;云计算更加便宜;但是CPU速度增长不多,所以通过多核的办法来解决。从这个趋势来看,CPU似乎成了新的瓶颈。
在这种背景下,Redpanda为了适应现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设计了自己的架构:
这种架构称为Thread-Per-Core。上面提到,现代计算机有很多个核心。为了充分利用多核,就需要用到线程。但是线程会遇到两个主要的问题:1、在一些需要同步的时候必须用到lock,2、Context Switch成本较高。
而Thread-Per-Core架构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主要的问题,有几个core就建几个thread,而且将thread绑定到特定的core上,因为不会有更多的thread,所以尽可能的减少了context switch。另外,Redpanda的每一个thread只负责处理各自的partition,所以也不需要用到lock。你可能会想,那I/O怎么处理?阻塞了thread怎么办?在linux 5.1版本内核以后,增加了一个完全异步的io模型——io_uring
o_uring使用用户空间建立的两个queue:sq(submit queue)和cq(complete queue)来完成io操作。read和write操作放入sq,这一步是异步的,然后应用程序可以去做别的事情,待kernel完成工作后,就将结果放入cq,应用程序需要检查io结果的时候就去cq中查即可。在这种模式下,因为有sq的存在,所以相当于系统调用是批量的,也就是内核处理io是批量的。这样也就充分利用了现代硬件的优势,比如NVMe的SSD硬盘,可以并行处理很多IO操作。
Redpanda的kafka client发送消息到Redpanda,其实是发送到了某一core上,当这个core不负责某个partition时,就会通过rpc通知到其他core上的thread进行处理。在这里Redpanda并不使用grpc或者thrift,而是使用自己实现的轻量级rpc来达到完美的速度。当有多个Redpanda节点时,使用raft协议进行数据共识。
综上,Redpanda达到了3个目的:
Redpanda可以部署到docker、linux、win、macOS、kubernetes上。当直接安装到docker、linux、win、macOS上的时候,在安装完,如果需要非本机访问的话,需要在参数中配置advertising地址和端口,这样才能在外部访问
下面说下kubernetes部署。
//github.com/redpanda-data/helm-charts
在这个地址下载helm chart,然后进去找到values.yaml,主要需要修改的是storage这个地方:
修改成合适的storageClass,选择好空间大小,然后执行:
helm install redpanda redpanda --namespace redpanda --create-namespace
即可安装成功。
原文来自:
本文地址://q13zd.cn/kafka-redpanda-arch.html编辑:清蒸github,审核员:逄增宝
Linux大全:
Linux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