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过去,云计算市场各方角力。没有人再谈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AWS也开始进军私有云。多家云厂商均表示云计算下半场到来了,即“传统企业”或者“互联网+”企业上云为主,有的认为在下半场各个云服务厂商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另一方面,AI、大数据、云计算ABC三者更进一步融合,新的阶段有新的挑战。

在2018年12月27日中国信通院举办的2018年企业上云推进会暨地方“十佳上云”企业评选启动会上,天翼云市场部总经理杨居正分享了他对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判断,他同样认为认为中云计算市场已经从互联网企业上云进入到传统企业上云为主的阶段。

他介绍在云化的过程,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上一直以来有不同的上云路径。中小企业首选产业链上下游变革,大中型企业上云稳定第一步步为营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简单要素上云,第二个阶段是平台重构,第三个阶段是创新应用。目前三个阶段都在进行中,但是程度不同。而未来的趋势是云、边缘和网的融合。

一到年底大家就恐慌,一恐慌大家就喜欢怀旧。

2009年Gartner的十大趋势,云计算比较时髦,十年之后大家都在谈云计算,企业怎么上云用云。云计算已经不再时髦了,大家踏踏实实做项目。

云计算在这十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到底公有云、私有云谁才是未来。前一阵子某家公有云服务商,也开始推出了自己的私有云版本,开始和VMware这种老牌的虚拟化的厂商合作。

云计算市场又到了分久必合的阶段,没有人再去谈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在谈混合云、多云。还有一个概念可能是合久必分,是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挪到云上去。今天又开始讲边缘怎么办。世间所有东西不能走极端,不可能所有东西都靠云解决,不可能所有东西都靠边缘解决。最终的妥协可能是云、边和中间的网,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这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一个未来。

企业上云对于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半场是互联网、在线服务为主,下半场传统企业上云潜力是无穷的。还有一种可能是下半场可能根本不存在,可能这些传统企业上云,小企业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云,大企业可能到最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上云。

不管怎么样,现在整个市场潜力,包括2018年中国电信的实践来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电信公司,都开始把云业务当成手机宽带这种基础业务一样去拓展。发现很多中小企业,大中型企业都有上云的需求。之前可能客户和我们都没发现大家上云的需求是存在的。

不同的企业对于云的实践的理念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小企业体现了船小好调头的特点,要么IT是从无到有从头到尾新建,或者有一些简单的东西上云,或者借助一些云的技术手段提升相对容易。大企业有自己的IT能力,有自己的管理流程和部门的一些相应的考虑和想法,执行力包括上云的能力很强,但是有可能需要掉头,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这个云化的阶段,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一直是不一样的路径。

通过天翼云的市场调研发现中小企业借助云计算去改变自己的业务流程,或者提升自己的运营水平,首选产业链上下游变革,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采购环节、服务环节和销售环节,对应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内部销售人员的管理,这三个环节在产业链都是相对对外,对外的更开放一些,比较能接受新的比如云的模式。

跑马圈地的云计算下半场,传统企业如何上云?

有可能这些中小企业不知道自己在上云,因为它们大部分是应用驱动。中国电信的客户经理向中小企业的客户推荐,告诉他们在用专线的同时,还可以用弹性计算或云主机、对象存储,客户不太懂。如果和客户说企业服务号或者内部的OA办公系统,这个系统装载在云上,他可能马上就听懂了,当然即使不说是装载在云上他也会去买,只是说了在云上,他可能增加了一点点好感度和参与感,他认为也参与到云化的过程了。这可能就是中小企业的现状,即应用和云资源往往是分不开的。

下半场传统的中小企业可能就是以应用切入,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被云化。

大中型企业上云是一个非常纠结或者说是一个步步为营的过程,从接收的角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比较简单是要素上云

聚焦IT资源云化,以具体的单点非核心业务尝试为主。比如企业原来用的自建IDC,有可能机房不够解决资源的扩容问题,或者更新问题,或者是把稳态和敏态,把内部和外部做一个分离。看重的其实就是基础的云的IaaS的能力,国内云服务市场之所以整个IaaS占比能够超过90%,是因为对于大企业而言需要的就是一个资源,可能直接用裸金属,也可能直接用云主机。不要指望大企业把你的IaaS、PaaS、SaaS全部用了,至少在要素上云的阶段它是不需要的。

在要素上云这个阶段,现在比较关注的问题是企业要上一些敏态的系统,灵活扩容,快速上线。另外企业的稳态系统,会考虑提升业务体验及安全可靠性,需要灾备、多活、高可用的架构。不可避免的用到多云管理,不仅是私有云,几朵公有云之间的混合调度。第一个阶段云服务的趋势是资源池全国部署,私有云、专属云、公有云、混合云的全解决方案,另外对于云网融合、云间互联、云加速,尤其是和专线、云连接这样一个组合,是这个阶段天翼云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平台重构

聚焦整体规划,基于平台导入或开发各种具体应用,核心系统逐步上云。这个阶段涉及到企业自己IT的运营模式的改变,再往上可能又会变成基于新技术的应用,在IT运营模式之外还有业务模式改变。这里面是两条线,一条线是IT能力云化的过程,原有的可能是自建的,可能用物理机、私有云,现在变成一个混合云的模式。另外一个可能是沿着算力算法,沿着创新应用的引入,不知不觉改变的过程,第二种模式可能一开始就是在云上,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

平台重构阶段,企业用户自身尤其是IT部门,面临的选择很多。做选择要考虑第一如何保证信息化系统在企业充分保持稳定支持业务发展。第二能够让信息化部门在公司里得到支持,得到相应的资源。不管怎么样,稳定压倒一切,发展也是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平台重构和要素上云这个阶段是有交叉的,很难完全分清楚。比如自建云,一开始可能会选择商用的信息化软件,涉及到大量的license开支和厂商的服务。后来又流行OpenStack,kubernetes、容器、微服务,这时虽然少了license的开支,但是需要多雇佣开源的人才,如果人才不够还需要采购IT服务。

企业在变,也享受到了云化的好处,私有云的时候把资源池化了,到微服务的时候把开发运维模式变得更敏捷。但是可能开支和其它模式本质上是没有变。而最根本的问题比如说弹性,新的应用比如物联网,仍然是没有彻底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也给了我们这种云服务商很大的机会,就像很多做PaaS的厂商不仅仅是做PaaS产品本身,可能还为大企业提供大量的IT服务。第二个阶段云服务的趋势是项目实施和交付能力,进行开发者生态培育,构建IT配套产业生态。

第三个阶段是创新应用

聚焦产业各业务节点的互联互通,整合数据+算法+算力,实现业务的优化及创新。用户实践涉及物理设备云化(数据)、高性能计算(算力)和行业机理模型(算法),不仅仅是物理设备和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可能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会催生各种各样的应用,这个时候我们面对的需求更明显更迫切,没法指望自己把一个体系搭建起来,这本身是一个产业链,需要终端、芯片、数据加工采集等。第三个阶段云服务的趋势是打造云+边缘+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HPC(高性能计算)的服务化,AI能力的API化。

过去以CPU运算为主的时候,对于迭代没有特别的要求,而随着GPU登上了历史舞台,发现GPU迭代非常快,每隔半年新设备性能差异可能非常大,这个时候企业选择云服务可能比自建实惠很多,就不再是自建还是租用的选择,可能唯一个选择就是租用,这就是技术演进带来的一些变化。

GPU算力不是瓶颈网络是瓶颈。关于AI,我们没有预测到会这么快就落地到大企业甚至是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其实已经在考勤中用到了简单的人脸识别。中小企业也能够使用一种看上去高大上的东西,这是AI能力的API化。

到了这个阶段,又遇到很多上云的顾虑和问题,包括安全、服务能力等,其实在技术和商业上都有大量的需要探索的空间。比如GPU处理的能力。

发展到现在GPU的算力不会是瓶颈,网络变成了瓶颈,比如按照GPU处理一张照片5毫秒计算。如果以10G的专线上传照片基本可以满足,如果按照10M专线匹配,GPU大量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算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企业如何设计业务,如何由服务商去优化服务,因为这两个的价格差的很远,如果算上专线和GPU的钱,分不清价格的高低。到底是应该把GPU搞贵一些,和专线一起提供服务,还是用户去选择自建。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可能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设计问题。

天翼云将云和网络融合成一揽子服务,降低了很多业务场景使用门槛,无论中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能负担上云的成本。而且从企业上云的趋势来说,基于创新、高性能计算GPU、云网融合,现在有了很多的这种需求。

比如天翼云和某一个证券交易所合作的证券行情云,在证券行业行情的变化是否能够实现毫秒级的快速响应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交易策略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设置,可能有一个行情变化,一毫秒的时间就会自动触发某一种交易策略。证券交易所要把它的能力分发到全国,而且要实现一个信息的同步,这种情况下很难依靠自建模式实现,自建需要每个地方买IDC租带宽。基于天翼云“一省一池”的资源池,中间依靠云间高速实现证券交易的业务场景需求。

杨居正最近和一些大的央企交流,发现央企的信息化复杂难以想象。这种场景下,很多业务需求问题包括安全架构设计的问题,都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有可能是管理问题,而随着云计算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大型企业包括中国电信自己已经慢慢意识到这一点,瓶颈不在于技术不在于单一的改变。天翼云已经承接了中国电信基于云的全国计费系统,在大数据治理方面中国电信也实现了全国的数据治理和整合,中国电信的上云对于很多大企业都是一个参考,“不管你的系统有多复杂,你能有运营商的计费系统复杂吗?数据多难治理,能有我们上百万的套餐这样一个系统的数据结构复杂吗?”

希望未来十年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能有一个更扎扎实实的发展。

原文来自:

本文地址://q13zd.cn/traditional-enterprise-cloud.html编辑:吴康宁,审核员:逄增宝

Linux大全:

Linux系统大全:

红帽认证RHCE考试心得: